灯笼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灯笼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聊天没那么简单创作没那么难[新闻]

发布时间:2020-11-13 16:11:18 阅读: 来源:灯笼厂家

自我介绍怎么说啊?

从1997年开始,我在香港大学教通识教育。我发现,从19岁~22岁的年轻人都不会做自我介绍。有想法地表述自己对他们来说很难。我让大家做自我介绍,他们第一反应就是:怎么说啊?不会说,那就叫同学发问,第一反应是:怎么问啊?那好,我来发问吧,比如我问:你喜欢什么颜色?结果他们说:啊?

自我介绍的目的在于,我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语境和方式,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。

不擅长自我介绍,我想可能与发生的地点有关——教室。在教室的屋檐下,很容易让同学们产生“对与错”的概念,“高分与低分”的区别。当问题不明确的时候,很容易让人产生“不能答错”的恐惧感。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,是要“活得对”,而不是生活本身。何必管那些对错呢?到最后,所有的“错”也可能变成“对”,因为这是一个过程。

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寻找一种沉淀的方式。听的、经历的、幻想的,累计到一定程度,就开始喷涌。创作就像是一棵树,在不同的季节长出不同的果子。

创作对我来说,起始于模仿。模仿本身有一定的取向。比如说,我会模仿张爱玲,但不会模仿鲁迅。我可能看张爱玲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看鲁迅,才领会到小时候没看懂的东西。模仿是当自己还没有足够经验时做的事。当自己逐渐自信起来,就开始更主动地掌握沟通和写作的工具。写作就是拿来验证感受和成长的方式。

我十二三岁开始拿起笔,当时常被爸爸妈妈拿来“宴客”。比如家里有朋友来了,爸妈就说我很会写诗,然后马上给我一个题目,让我即兴赋诗一首。写完后,总能听到大人的惊叹。小时候很单纯,父母给我的题目,我全是从感觉出发去理解的。全凭感觉,居然能换来掌声,这给了我很大动力。你也可以称之为虚荣心吧。长大后发现虚荣心也能带来痛苦,这才明白,不能全靠别人的掌声,因为到最后,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。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。

创作是一种蜕皮。我在导戏或者写作的时候,一定要找到新生的角度,而不是重新包装昨天的东西。我已经做了51部作品了,从1982年到现在,但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个新人。因为我的作品有很多分水岭,很多观众从《贾宝玉》或者《包法利夫人》才认识我。

很多人说,很难不在乎别人的意见。这就是一种自我矛盾。比如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想要做的是取悦某个人,但也许一转身,你发现那个人的标准又变了。所以这样的抉择困难造成了我们的矛盾。人不需要一直生活在顺畅之中,而是总在矛盾着的。这样到最后闭上眼睛的时候,可以跟自己说:“这一生我还拿捏得不错。”

很多人说,创作很虚。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虚!给学生的第一课上,我就教他们要学会聊天。我非常喜欢旁听别人的聊天,或者说偷听。在公众场合,你会听见很多人交换彼此的想法,很有意思。不过在这个时代偷听更困难了。因为现在人太依赖手机了,甚至面对面还要发信息。

创作的确比以前更复杂了。本来很简单的互相交流和启发,现在代价变大了,因为大家都害怕讲错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许,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,会揣摩对方想要听什么话,这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建立在一种设定好的层面上,如果你没有遵守规则,就麻烦了。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,有一次对方没有说到你想听的话,你就会觉得,所有的感觉就像气泡被扎破了,“嘭嘭嘭”地消失在空中。

找到你自己是谁,

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

我们常看到,有人写的歌似乎我们听过,有人写的词是在复制别人的。那是因为这些人最大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创作,而是来自于认可。

举个例子。最近,我刚看了38部年轻人拍的短片。很痛苦。其实他们的制作水准都非常高,因为政府提供了一笔不小的制作费,所以灯光、构图、摄影都是可以直接放映的水准。但是在片子里的精神、创意、内容的维度,我只给了他们1分。为什么不给0分?规则说明从1分到10分。我给了1分,是想要说明我的立场和态度:他们还没有艺术家或者说创作人的意识。

创作,就是要找到你自己是谁,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。我常看到年轻人的追求是“我想成为王家卫的接班人”、“我想成为彭浩翔2号”。所以当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里面重复的意象时,我实在很烦恼。

在这些影片里,不太好的形象都是用胖女生饰演的,比如一个告密者、一个说是非的人;那些看上去很能产生欲望的,一定是女主角;年轻人一定是长头发,而且不绑起来,腿还很长。这就是年轻吗?对此我非常怀疑。这叫做“年轻的惯性符号”,而不是“年轻”。

创作应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,而不是看见别人希望我们看见的东西。要不然在创作中被既定的观念牢牢绑住,好像又回到了考场上一样。在香港,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,不是答自己认可的答案,而是老师认可的答案。走向社会后,就会揣摩更高的阶层想要我们回答的答案。所以创作越来越难。

西西写的小说《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》最近被拍成了一部短片,小说写的是一个遗容化妆师的故事。我在看的时候,就在琢磨,帮死人化妆要怎么拍?可能要申请牌照、进入殡仪馆、然后取得死者家属同意,这样显然比较困难,所以要拍假的死者。那要怎么样再创作呢?比较直接的是一个演员装成死人,然后另一个演员帮他化妆。但是我不会这样。可能我连化妆都不拍。我是这么想的:当一个死人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铁板上,化妆师看到这个人突然就睁大眼睛,并且一直流眼泪,化妆师一直帮他抹眼泪。死者的眼泪流不停,化妆师一直帮他抹。这个时候加上小说里面的旁白:“我是一个遗容化妆师。”为什么会想到抹眼泪?因为几乎每一个生者在看到死者的时候,第一个投射的想法就是遗憾,所以死者“抹眼泪”也不够创新。真正创新的是这个死者一直在笑,然后遗容化妆师在打他,骂骂咧咧地说:“你这样一直笑,我都没办法帮你化妆!”

但是我的用心你觉得观众能看懂吗?一些很没有想象力的观众恐怕会叫起来:搞什么鬼!这个死人为什么会睁大眼睛!为什么会哭会笑!

所以我说,懂得拍电影,就必须从懂得看电影开始。懂得看,还必须从有想象力开始。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吗?可以被量化吗?不是,这关乎一种感知。想象力从平常聊天的时候,就该互相去感受了。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用眼睛看,用身体感应,但是没有动用情感。如何让冷漠的人重新找回温度,这才是教育的目的。创新就是一种对情感的敏感。

聊天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,创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

“祝你今年不劳而获”

怎么选择素材?

有年轻人说,我们的生活很顺利,没有挫折,也没有特别的地方,没有素材啊!我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独特的地方,充满各种气味和形状。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永恒的主题——爱与被爱。

为什么现在人们觉得创作能力薄弱?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被爱,远远地超过爱。我们丧失了这种主动的能力,而是想被动的承受。有些人甚至想要“被‘被爱’”,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。当你想爱的时候,你就有了创作的来源。不能有:因为我是我,我就应该得到(I deserve something)的观念。

五个字可以概括出现在的时代精神,就是:羡慕嫉妒恨。其实这三个词没有区别,羡慕就是嫉妒,嫉妒就是恨,恨就是羡慕,都是和别人的攀比,与自己无关。在香港过年的时候时兴说:祝你今年不劳而获!这种被动人格的滋生让我们丧失了去爱的勇气。而爱就是实现自己的一个过程。

先谈谈生活中怎么去感受自己的需要吧。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个习惯,喜欢在巴士上和陌生人聊天,或者遛狗时和别人搭讪。用广东话来说是:宁可错杀不能放过。当我有和某个人交流的欲望时,我就觉得要让他看到我,听到我的声音。当然我失败过很多次。失败有个好处,就是帮我把脸皮变得很厚。现在的年轻人都很“玻璃心”,三句话聊下来他们就说“那岂不是很受伤”,或者“这样不会很痛吗”,或者“我的心已经死了”。这是因为,他们还没有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体的经验来。好多通讯工具和讯息让我们不用去找寻一手的经验,而是有很多七手的经验。像我那个时候,如果想要体验,就要把自己丢到那一个环境中去,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偷听器。

现在的偷听器就是比如Facebook这样的软件。它永远实时地告诉你,现在谁和谁在聊天,说了些什么。你永远都在随时可以进入浏览的情绪状态。现在很难有人好好专心创作的原因之一,就是大家觉得时间这么短,而我可以接触这么多资讯,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来干一件事?

浏览这件事,大大地削弱了我们的注意力。我们非常愿意拥抱浅白、简单、熟悉的符号,变成了符号的奴隶。我们本来应该主动去解码,但是现在却让符号决定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密码。

领商网

领商网

领商网